《所见》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,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牧童行乐图。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,高坐牛背、大声唱歌,后写其静态,忽然闭口、目光专注,将牧童天真活泼、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。诗中动静结合,充满生活情趣,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。

所见这首诗的意思

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,乡村的田野间弥漫着清新的气息。微风轻轻拂过,麦浪此起彼伏,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在轻轻荡漾。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,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,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。

此时,一个小牧童正悠然自得地骑在黄牛背上。他身着朴素的粗布短衣,红扑扑的小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。那黄牛迈着稳健的步伐,慢悠悠地走着,似乎也陶醉在这美好的春光之中。小牧童一边用手轻轻拍打着牛背,一边大声唱着欢快的歌谣。他的歌声清脆响亮,在空旷的田野间回荡,仿佛要冲破云霄。那歌声里,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,对无忧无虑生活的享受。

歌声飘荡在田野上空,引得周围的鸟儿也跟着叽叽喳喳地叫了起来,仿佛在为小牧童的歌声伴唱。路边的野花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似乎也在随着歌声翩翩起舞。小牧童越唱越起劲,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他的歌声。

突然,歌声戛然而止。小牧童停止了歌唱,原本专注唱歌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,流露出好奇与惊喜。他微微欠身,伸长脖子,目光紧紧地盯着前方不远处的一片树林。原来是他看到了一只蝉在树上欢快地鸣叫着。那蝉儿藏在茂密的树叶间,只闻其声,不见其踪。小牧童被这突如其来的发现吸引住了,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心,想要去探寻那只蝉的身影。

他小心翼翼地从牛背上滑下来,脚步轻盈地朝着树林走去。每一步都走得很轻很轻,生怕惊扰了那只蝉。他猫着腰,悄悄地靠近树林,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蝉所在的方向。当他终于靠近那棵树时,他轻轻地拨开眼前的草丛,眼睛一眨不眨地寻找着蝉的踪迹。

此时的小牧童,完全沉浸在了寻找蝉的世界里。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,忘记了自己还骑在牛背上,也忘记了刚刚唱过的歌谣。他的整个心思都集中在了那只神秘的蝉身上,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进行一场无比重要的探索。

终于,小牧童看到了那只蝉。它正停在一根树枝上,翅膀微微张开,像是在展示自己的美丽。蝉儿的眼睛乌黑发亮,小小的身体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淡淡的光泽。小牧童兴奋极了,他屏住呼吸,慢慢地伸出双手,想要抓住这只蝉。就在他的手快要碰到蝉的时候,蝉似乎察觉到了危险,突然振翅高飞,瞬间消失在了树林的深处。

小牧童望着蝉飞走的方向,眼中露出一丝失落。但很快,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烂漫的模样。他转身跑回牛背旁,再次骑上黄牛,继续在田野间悠然前行。他一边走,一边还在回味着刚刚抓蝉的有趣经历。

夕阳渐渐西下,天边染上了一抹绚丽的晚霞。小牧童骑着黄牛,唱着欢快的歌谣,缓缓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。他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下被拉得长长的,成为了乡村田野间一道独特而美好的风景。

《所见》这首诗短短二十字,却将乡村生活中的这一小小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。从牧童的歌声到他对蝉的好奇与追逐,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纯真无邪的天性。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,对生活中的点滴乐趣都能全身心投入。在那个没有太多繁杂事物干扰的乡村,孩子们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美好,在田野间、树林里自由地探索、嬉戏。这首诗不仅仅是一幅画面的呈现,更是对童年纯真时光的美好追忆,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,也能时常想起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,想起那个充满生机与童趣的乡村世界。